个人简介

  钟南山院士,福建省厦门市人,193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呼吸内科专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79—1981年公派英国进修。1984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5年后被指定为中央领导保健医生,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协会特别会员、亚太地区执委会理事;同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起任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2005—2010年任中华医学会会长、现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钟南山院士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是近10余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水平走向国际前沿的学术带头人。通过创制的“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法”及流行病学调查,他首次证实并完善了“隐藏型哮喘”的概念,该观点为联合国卫生组织撰写的《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所采用。通过研究对我国慢性咳嗽病因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阐明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气道神经炎症机制。他创制的“运动膈肌功能测定法”,首次证实即使早中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病人也有60%存在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制定了补充其基础耗能的校正公式。迄今为止,他主持完成了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计划”、“十五”科技攻关、国际合作等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 Medicine、Lancet等国际权威刊物,被引用次数达438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广东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奖,吴杨特别贡献奖等20余项奖励。

  钟南山院士献身医学教育事业。1992—2002年担任广州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从医从教近50年,他辛勤耕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定期为实习生开设临床讲座,坚持每周一次全院性临床教学查房,融“教书育人”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和“学本领、学做人、强体魄”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他提出了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五性”,即“对学习的自主性”、“对工作的创造性”、“对病人的责任性”、“对集体的合群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领学术新风,追踪学科前沿,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迄今为止,主持完成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4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培养硕士研究生31名、博士研究生30名,博士后4名。其中,2人获得广东省南粵优秀研究生称号。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已经成为各自单位的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等。

  作为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钟南山院士坚定地站在维护公共利益的立场,以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胆识,坚持真理,敢于质疑,敢于追问,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不同的判断。如在“非典”初期,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质疑权威机构发布的不实消息,维护了科学的尊严,赢得了国人的敬重。在抗击SARS疫情中,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率先投入战斗,主动要求收治危重SARS患者,积极倡导国际大协作,组织了广东省SARS防治研究,创建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治疗并发症”的方法治疗危重SARS患者,获得了96.2%的国际最髙存活率。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视患者如亲人的大医情怀,受到世人称赞,被誉为“抗非英雄”。    

  钟南山院士1990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2年获得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1993年受到广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获全国“五—”劳动奖章;1997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连任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因抗击“非典”功勋卓著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抗非英雄”称号;再次荣获全国“五一 ”劳动奖章,当选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年荣获“中国医学基金会华源医德风范奖”。2004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最高行政奖励“白求恩奖章”。2007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敬业贡献)奖。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获选中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入选“新中国成立60年来100位感动中国人物”。2010年领衔获得南粤功勋团队奖。

Image 


职业生涯感牾

  我的父亲钟世蕃,193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之后又取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46年到广州后,任广州中央医院院长兼儿科主任、岭南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我从心底敬仰我的父亲,不仅因为父亲的名望,更因他崇高的治学精神和医德。父亲是典型的象牙塔里面的精英,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人,有非常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恒定素养。他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他说任何话,做任何事,都讲依据。

钟南山7.jpg

  我记得小时候,父亲救治病人,常常是风里来雨里去。在我高中的时候,父亲对我说:“ 一个人要能够给世界留点什么东西,这个具有重大的意义。”也许就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诲,为我最终选择医学埋下了伏笔。

  由于体育上的一些成绩,1954年中央体育学院希望我到国家队去参加培训。父亲则希望我继续读书,因为搞体育竞赛不是长事,不可以终其一生,而医学研究和治病救人是可以从事一生的工作。

  我听取了父亲的建议,开始准备高考。北医招的学生分数要求比较高,我由于数学考得不好,本来以为没希望的,没想到录取了,我真的考上了北医!

  1955年开始读书,到1958年三年级我去参加了全运会。I960年才又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对于这样的结果,我感到终身遗憾。由于只读了三年半大学,临床上的很多东西我都没有学到。所以后来我从北京回到广州从医,这一条路走得非常艰难。

  因为“出身”问题,我在政治运动中备受煎熬。从大学毕业,一直到1971年回到广州,我几乎没做过一件和临床沾边的事,整整荒废了八年的时光!可以说,我的医学事业从35岁才真正开始。

  记得刚到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时,我就想难道我就在这么一个小地方,一个很破旧的医院里一直混下去?30多岁了还去学内科?慢慢跟人家学?不行!将来我绝不会就是这个样子!我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一定要改变这里!我常常要求自己,被安排在一个地方,就在那里钻进去,培养出自己的兴趣。我年轻时最大的兴趣是外科,组织上让我搞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是我最不喜欢干的。如果下辈子能再选择,我还是想学外科。但我在呼吸方面钻进去了,并且钻出了兴趣。大家在有困难的时候要磨炼自己,一个人如果能抵抗住挫折,最后就能取得成功!其实很多人都是被动地接受工作,强迫自己对工作产生兴趣,然后一点点从基础做起。

  从医40多年来,我始终恪守一条原则:生命无价,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从最初连咯血和吐血都分不清楚的懵懂医生到院士,至今我都没有违背过这个原则。在“非典”中主动请缨,绝非偶尔为之的心血来潮,而是发自内心的召唤。医务人员的价值,就体现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只有从群众中获取强大的支持,汲取智慧的源泉,自己才能不断成长。

  我认为最好的减压方式就是体育活动。我为什么到现在还喜欢呢?因为它能培养人的三种精神,一个是竞争的精神,一定要力争上游;一个是团队精神;第三是如何在一个单位时间里髙效率地完成任务。把体育精神拿到工作、学习上来是极其可贵的。

赠言青年医生

  近年来,在每次大型会议的交流时间里,都会有很多青年医生向我提问。问题的涵盖面很广,从职业生涯的规划,到医学思维的训练,从缓解身心压力,到医疗体制改革·······让我突然意识到,时代确实不一样了。

  我们这代人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党和组织的需要,个人兴趣、物质回报等,考虑的比较少,那时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也要相对地简单一些。可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医疗工作者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髙的要求,青年医生需要储备的知识大大增加,职业目标的选择与规划变得至关重要,同时,青年医生还需要学会调节工作压力,并要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医疗体制改革。信息爆炸,选择多样,压力重重,让很多刚走出象牙塔的青年医生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

  众多的压力与困难之中,让青年医生们最不适应、也是最感到寒心的一点,就是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现代医学对髙科技的崇拜却忽略了其局限性,使得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分离;另一方面,竞争与激励机制的引进,使得原有价值观受到了金钱的冲击,部分医生没能守住道德底线;再加上媒体的渲染和夸大、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原因,医患冲突时有发生。在呼吁社会给医生一份宽容和理解的同时,我也想提醒青年医生:在提髙你的医学技能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提髙你的人文素养。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转向要对病人进行生理和心理全方位的治疗护理,强调“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三者结合的医学模式。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自然无法接收和感应到来自病人内心的消息,眼里的病人不是困难的、等待救助的生命,而只是一个个等待药物或者手术治疗的器官,那你又如何与病人展开心灵的对话,寻求身心双佳的治疗之道呢?

  在“非典”来袭,汶川求救之时,感动社会的不仅仅是白衣天使的工作效率与医疗技术,更是我们那种舍身为人、心系众生的人文关怀。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在拥有绝对理性的同时,也不能缺乏感性,要学会体谅,学会感恩,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生命的价值。

  我相信,随着国家卫生总费用投入的加大,民众的卫生保健知识水平的提高,城镇卫生资源分布的均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前景是光明的,我们医护人员也将会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并在更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欲速则不达,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一个成功都是一个一个脚步走过来的。所以,请放弃那些一步登天的幻想,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年轻人要有动力,要有进取精神,也要有主观愿望,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脚踏实地。


本文版权归海南心路医路医学事业发展基金会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否则将追究违者相关法律责任。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