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一个集体、一个团队,必须有共同的坚强信念,才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2003年,经过SARS战场的洗礼,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王辰医生以满腔热情写下了短文《内心的誓言》。2008年,他又在原基础上修改出第二稿。经在呼吸所范围较广泛征集意见,由所办公会正式确定了《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成员誓言》,以之作为呼吸所每位成员的思想与行为职守。20091226日,在建所十周年庆典上,呼吸所的全体成员扪心诵读立誓。此后,凡志愿加入呼吸所人员均需立此誓言。

  在采访和整理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所庆十周年资料时,我们有幸发现了这些文字,读后深受感动,激情满怀,感到这篇誓言体现了呼吸所应当追求的一种文化,表达了呼吸所成员的光荣、使命和责任。在征得王辰医生的同意后,我们决定用《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成员誓言》作为本章的开篇。

 

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成员誓言

  我以我全部的热情、真诚和事业之心加入这个团队。我愿意奉献我的才能与精力给人类的呼吸疾病防治事业。这意味着,我个人的生命与事业已经同我们这个可爱的团队及人类的呼吸病学事业结合在一起。我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努力体现科学和人道精神。我将与我亲爱的同事一道,使呼吸所成为我国和世界呼吸病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源与动力源。我懂得我们的使命和完成这种使命所需要的道德、智慧与艰苦劳动,我将倾全部心力而实践之。

  立此誓言,奋斗不辍。渝此誓言,我将愧耻蒙心。

 

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的背景


  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以下简称呼吸所)是挂靠于北京朝阳医院的市属研究所,呼吸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有医护技研人员近300人。目前呼吸所的建制包括临床部(本部与西区的胸内外科计300余床位)、实验研究部、WHO烟草或健康合作中心、呼吸病学教研室和合作培训部五部分,形成了一套在国内较为完备的、具有较大规模的呼吸疾病的医疗、教学、研究和预防体系。北京朝阳医院与北京呼吸所对呼吸学科实行双重管理,医院着重于医疗管理,呼吸所着重于科教管理。呼吸所接受医院党委的统一领导,实行所长负责制。

  呼吸所自1999年成立起,陆续建立了15个专业组。15个专业组从各自领域促进了呼吸学科的整体发展。

 

十年来的主要学术与技术成绩


  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呼吸所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肺栓塞与肺血管病、新发呼吸道传染病和烟草与健康等领域做出了成绩,在肺移植方面初步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1.创新建设ICU,发展呼吸支持技术,倡行与危重症医学相结合的现代呼吸学科发展模式

  呼吸所在国内率先倡导并实践将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实行捆绑式、交融式发展的现代呼吸病学发展战略与模式。RICU/MICU作为呼吸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直得到重视与发展,近年,呼吸科正式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体现了这种学科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呼吸所建成了符合国际标准格局的ICU,制订了呼吸监护与支持技术规范,为现代呼吸支持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平台,成为国内ICU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示范单位。2009年,呼吸所创新性设计并建成新型现代ICU,突出防控院内感染的理念,将传染病房中“两线三区”的概念引入ICU的设计,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加设外走廊的ICU设计思想,从空间和流程上为控制ICU院内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针对呼吸衰竭发病及治疗中的关键环节开展系统研究,呼吸所做出了重要的科技创新:①首次提出COPD所致严重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中“肺部感染控制窗”的概念,率先开展以之为切换点的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使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由28%下降至6%,住院病死率由16.2%降至2.1%。《英国医学杂志》(BMJ)去年载文认为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改换无创通气的切换点更加符合疾病规律,给予积极评价。②率先提出针对呼吸肌疲劳和呼吸功能不全的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新观念,拓展了机械通气的应用范围。组织了国际上最大病例数的NPPV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在普通病房中早期应用NPPV治疗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的COPD急性发作,可使后期气管插管率从15.2%降至4.7%。③首次在国际上以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抑郁可显著增加COPD急性加重的风险,为早期干预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提示了新的思路。论文发表于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后,迅速被国际文献及澳洲COPD诊治指南引用。④针对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和保护性通气策略展开系列研究,帮助提高临床机械通气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⑤近期开展体外膜式氧合(ECMO)治疗极重症呼吸衰竭,取得初步经验。

  无创通气的早期应用和序贯通气治疗被写人中华医学会《COPD诊治指南》、《COPD机械通气指南》和卫生部统编教材《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成为临床治疗规范与行业标准,并被正式纳入医学教育体系。通过举办医师和护理专修班、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等方式,为国内培养了一大批精于呼吸支持技术的医生和护理人才。

  研究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呼吸衰竭的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全面推动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的防治研究,使我国对肺栓塞的诊治呈现崭新局面

  为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在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领域的落后状态,呼吸所于2000年牵头成立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专业组;主持制订肺栓塞领域的3个指南性文件,即《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学检查操作规范》和《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成为我国肺栓塞诊疗防治的规范与行业标准;建立全国肺栓塞防治协作网和规范化诊疗示范中心;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973”课题等一系列重大科研任务,先后组织关于肺栓塞治疗及预防的多中心研究8项,肺动脉高压的多中心研究4项;关于rt-PA 50mg溶栓方案的研究发表于Chest上,对现行肺栓塞溶栓方案提出了修正意见,受到国际的高度关注;关于尿激酶2小时溶栓方案及肺动脉高压等研究发表于Respir Res等杂志;主编出版专著《肺栓塞》与《肺循环病学》,构建我国肺栓塞和肺循环疾病领域的学术体系;首次将肺栓塞写人卫生部规划教材《内科学》,使肺栓塞内容正式纳人国家医学教育体系;通过举办国际肺循环病专题论坛、应邀为Chest撰写综述、主持国际会议肺循环专题、在国际肺血管病学术组织中任职等形式积极拓展我国在肺栓塞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呼吸所的工作和全国同道的共同努力,在过去十年间,我国肺栓塞的诊治及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协作组医院肺栓塞诊断例数增加10~30倍,住院病死率由24%降至8.7%,全国肺栓塞研究论文数增加了12.9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本领域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提高我国肺栓塞诊治水平的系列研究》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承担社会责任,在科学应对新发呼吸道传染病中作出突出贡献

  2003年,在SARS防治工作中,呼吸所作为北京医疗专家组组长单位参与制订卫生部诊治方案;制定“五类分诊法”和相应的处理原则;培训大批防治骨干;救治大量危重患者;早期完成临床血清学诊断研究;建立临床标本库;研究SARS发病中多种免疫细胞变化。

  SARS的有关研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SARS的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春天,新型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暴发,呼吸所成员担任国务院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专家委员会医疗组组长和卫生部临床专家组组长及成员,主持制订了卫生部临床诊治方案,指导各地诊治;开展大量临床研究工作。论文发表于NEJM上,杂志专门为之配发了述评。这是北京朝阳医院和呼吸所第一篇发表于NEJM的论文,标志着呼吸所的学术研究稳步、迅速走向世界。

  4.着力于呼吸疾病预防,推进全国控烟运动,推动我国临床戒烟体系建设

  在1984年主持全国首次50余万人的吸烟情况调查、1996年建立国内第一个戒烟门诊的基础上,建所以来,呼吸所开设了全国第一部戒烟热线;主持国际多中心伐尼克兰戒烟治疗研究;制订首部《中国临床戒烟指南》,指导医务界为吸烟者提供专业化戒烟治疗;积极推动医务界控烟与无烟医院建设;在钟南山院士的支持下创建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烟草与健康学组。以上工作整体推动了我国临床戒烟体系与控烟学科的建设。鉴于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呼吸所人员获得了“WHO控烟杰出贡献奖”。

  5.内外科合璧,推进终末期肺病的“极致治疗”,在肺移植方面取得初步优势

  自2005年首例肺移植成功以来,2009年呼吸所肺移植例数达14例,为当年国内肺移植例数最多的单位,近中期存活率达国际水平。

 

发挥学术影响力,倡导先进理念,推进我国呼吸学科的整体建设


  呼吸所致力于成为国内呼吸病学界的重要思想源与动力源,积极参与并推动我国呼吸学科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呼吸所人员在呼吸学会、医师协会、呼吸领域杂志中担任重要工作。自1996年创建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以来,一直积极组织、参与沙龙活动,同时促进沙龙在学界的推广,活跃了呼吸学界的学术气氛,培育了青年人才;2004年,主持创办全国中青年呼吸医师论坛,成为呼吸沙龙的“全国版”;在全国推动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实行捆绑式发展模式,倡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体制;2000年与2008年,针对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分别主持创建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肺栓塞和控烟两个学组,服务于民众,拓展了学科疆域;2005年,创办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主持制定了我国呼吸专科医师培训标准及基地标准,举办中国呼吸医师论坛,设立中国呼吸医师奖、中国呼吸医师终身成就奖。以上工作有力地推动了行业与学科的发展。

 

凝练先进文化,为呼吸所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建所以来,呼吸所极为强调先进文化建设。王辰副所长强调,一个单位、一个研究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源自学科建设和文化建设,而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只要有好的文化,学科注定会发展壮大;但如果没有好的文化,即使已有好的学科也会败坏掉。呼吸所一直要求大家在思想上崇尚“善良、责任、能力、关爱”的精神,在行为上体现“诚实、勤勉、细致、人道”的作风。这是呼吸所文化的核心内容,已成为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法与行为准则。

  值建所十周年之际,呼吸所酝酿产生了《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成员誓言》,作为每一位成员的思想与行为职守,其立意深远。有这样的职守,呼吸所一定能够成就更加辉煌的事业。

  呼吸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呼吸所肩负着发展学科、振兴医院、贡献国家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国家呼吸疾病学科发展阶段及呼吸所的主要贡献

  第一阶段:结核病防治时期(20世纪20~60年代)

  该阶段以结核病防治为主要内容。建院至60年代末为本学科初创时期。

  第二阶段:肺心病防治时期(20世纪70~90年代)

  该阶段以肺心病防治为主要工作内容。


      呼吸所对国家呼吸学科发展的主要贡献:

  1.组织领导全国“慢支”、肺气肿、肺心病防治研究工作。

  2.早期建立了肺功能、血气分析、机械通气等技术方法,为呼吸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在我国率先倡导控烟,取得我国烟草流行的基线资料,推动国家控烟运动。

  4.翁心植教授获得1989年度“WHO控烟杰出贡献奖”。

  第三阶段:现代呼吸病学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

  该阶段全面开展对呼吸疾病的防治和研究,注重实行呼吸病学与危重病学的捆绑式发展模式,临床与科研工作逐步与国际接轨。

 

  呼吸所对国家呼吸学科发展的主要贡献:

  1.推动我国呼吸支持技术的开展和ICU、危重症学科建设,倡导并率先实行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呼吸衰竭的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自本世纪初以来全面推进我国对肺栓塞的防治研究工作。《提高我国肺血栓栓塞症诊疗水平的系列研究》获得2008年度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在国家应对突发呼吸道传染病中发挥重要与关键作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得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甲型H1N1流感临床特征的研究2009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4.继续推动国家控烟工作,率先建立临床戒烟体系。翁心植、王辰教授分别获得20012007年度“WHO控烟杰出贡献奖”。《中国吸烟危害健康的流行病学、致病机理和临床研究》于2010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关于急性肺损伤和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症适于无创通气,可以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的研究,已被《国际危重症病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杂志授权发表。

 

.尾声.


  至2009年,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走过了十年风雨历程。持之以恒地凝练先进的文化是呼吸所一贯的追求。回首十年间,在与呼吸所共同成长的道路上,每个成员心中都有很多对事业与人生的感触,都荡漾着情感涟漪。在采访呼吸所医生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十年——与呼吸所共步人生》这本充满肺腑之言的册子和《翁心植院士九十诞辰纪念集》。在这些文字中,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随想,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善良、责任、能力、关爱”的精神,“诚实、勤勉、细致、人道”的作风,这是呼吸所集几代人努力所打造的文化,是呼吸所赖以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现撷取王辰医生撰写的两篇文章,让大家从中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和对老师翁心植院士的景仰之情。

 

(审稿专家:王辰)


本文版权归海南心路医路医学事业发展基金会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否则将追究违者相关法律责任。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