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东北地区突然爆发了一种可怕的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染疫的病人显示出现发烧咳嗽继以吐血,不出几日便会身亡。
此时,清政府需要有人能挺身而出,承担处理东北此次疫情的重任,伍连德便是最合适的那一个。他不仅具有流行病学、细菌学知识,也受过良好的医学训练。
1910年冬季的哈尔滨成了疫区的中心,他深知面对当时大规模传播的情况,只有解剖因疫情死亡的人的尸体。最终,在显微镜下的小小血液标本玻片中,发现了鼠疫杆菌,证实了这次疫情的元凶,就是鼠疫。
在经过详细的病理研究之后,他发现了这次染疫死亡病例的共同点,进而大胆的推测,这一类的鼠疫细菌,可通过空气传播。根据这一重大发现,伍连德将这次,东三省流行的鼠疫命名为肺鼠疫。
在了解了鼠疫的传播途径后,伍连德立即奏请清廷,停止捕杀老鼠,转而采取彻底封锁哈尔滨疫区的措施,实行严格的交通管制,切断鼠疫传播的途径。随着疫情的发展,伍连德还教医护人员用纱布和棉绒遮挡口鼻,作为基本的预防措施。
当时的口罩来源于西方国家,旧式口罩由多层纱布组成,但也正是多层纱布的构成导致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使用者呼吸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伍连德对旧式口罩进行了改良,最终发明了由两层纱布组成的伍氏口罩。
伍连德先生所发明的口罩,因为制作成本低,以及保护程度高,得到了广泛的制作以及使用。短时间内,不仅防疫人员戴起了口罩,就连邮差、警察、老百姓等也都戴起了伍氏口罩,短短四个月,整个东三省和华北的肺鼠疫就得到了控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